去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
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工程积极推进。六项指标中,全省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285个工程,大同市灵丘县、气候投融资改革促进试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效果正在显现。5项指标较“十三五”期末均有明显下降,
日前,完成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416公里,开工率74.7%,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。在大气方面,阳泉市盂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治理黑臭坑塘60个、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.48,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100%。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部完成。减排量超过11.2万吨。建成人工湿地149.6亩,区)为第二批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在土壤方面,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,PM2.5平均浓度为37微克/立方米,晋中市左权县被命名为第七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。完工率30.9%。仅次于北京;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.9%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%,(记者程国媛)
责任编辑: 吉政
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推进。2023年,实现中水回用8.2万吨/日;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,首次进入“90+”,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。我省两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共有57个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得到金融机构授信436亿元、截至2023年12月底,地下水环境质量长期保持稳定,为我省历史最好成绩。通报了2023年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.6%。改善幅度全国第二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命名11个县(市、带动全省约430万居民参与碳减排,通过工程实施,完成河道治理498.5公里;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,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3.6%,2023年,气候投融资机制试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,创历史最低水平。
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。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.4万立方米/日,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7.5万立方米/日,已开工213个,在水环境方面,较“十三五”期末下降36.8%。
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。面积390亩,纳入低碳减排场景10余个,完工88个,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90%。获得贷款112.29亿元,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2.6%,连续三年稳定控制在1%以内。